
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榮獲ESG營銷優秀案例 以“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
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在100余份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ESG營銷”議題下的優秀案例。
6月27日晚,2025年【520社會責任日】仲夏夜活動在北京國貿大酒店舉辦,現場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優秀案例七大議題優秀案例評選結果。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在100余份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ESG營銷”議題下的優秀案例。
【520社會責任日】于2017年由13位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專家和學者們聯合發布倡議,將每年的5月20日定位社會責任日,鼓勵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2023年首次開設優秀案例評選板塊。今年的優秀案例評選圍繞 “氣候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塑(Redesign Plastic)”“關愛兒童”“女性影響力(Her Impact)”“AI普惠”“ESG營銷”七大議題展開,持續回應社會熱點,共有100余份案例參與評選經過近三個月的網絡票選、專家評審等綜合評定,優秀案例評選的優秀案例和最佳案例名單最終揭曉。
創新“產品+公益”營銷 強化品牌差異化
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是李錦記于2024年在成都推出的全新企業社會責任項目。該計劃由李錦記發起,聯合不棄升級再造中心、成都市成華社區發展基金會、天府社創中心專項基金、成都市金牛區陳榮劍大師工作室,旨在向公眾傳播可持續發展消費理念,倡導低碳、綠色,并以社區、學校、餐飲企業為實踐場景,聚焦廚房,通過“教育+實踐”的雙軌模式構建公眾與可持續發展的深度鏈接,賦予廚房場景有意思、有溫度的生命力。
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聚焦于廚房,傳遞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概念
通過長期的行業觀察,李錦記發現,無論是餐飲行業中的廚房,還是家庭中的廚房,用完的玻璃醬料瓶往往成為“垃圾”被丟棄,不像塑料材質具有較大的可回收價值。但是,這些使用完畢的玻璃醬料瓶,真的毫無可回收價值嗎?如何通過一個小小的醬料瓶,實踐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如何將看似高大上的可持續概念轉化為普通公眾觸手可及的日常行動?
2024年起,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如何在一眾企業社會責任案例中形成差異化,李錦記帶著他的希望廚師們做了很多嘗試:走進社區、學校,將醬料與應季的傳統美食融合,醬料玻璃瓶與生活美學結合,將李錦記的核心產品力醬料及其載體與公益融為一體:在餐飲一線工作的李錦記希望廚師作為項目志愿者,向社區居民、中小學生、美食愛好者、環保踐行者傳授家常菜烹飪技法,減少食物浪費,示范廚余垃圾變花瓶、果皮酵素制作等"再生魔法",將廢棄資源轉化為生活美學,讓“務實”“思利及人”的企業價值觀具象為可觸摸的廚房改造方案?從一口鍋到一盞再生燈,讓可持續真正融入人間煙火。
精準定位年輕人 增強品牌粘性
最新調查顯示,78%的中國消費者愿意為了產品擁有可持續資質而選擇該產品,66%的全球消費者愿意位可持續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這一比例更高。
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在推出之初就精準定位在年輕群體,不僅多次走進中學、大學,向年輕人傳播廚房中隨處樂見的可持續場景應用,更是以“李錦記希望廚師”這一年輕群體作為計劃的公益推廣大使,通過培養年輕廚師“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可持續觀,以成都為原點,在云南、河南、上海、湖北等地影響更廣泛的群體。
踏青、露營、戶外燒烤……這些都是Z時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方式。今年5月25日,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就在成都青城山“花間有渡”森林營地正式官宣項目全面啟動推廣,邀請了餐飲行業的不同年輕人共同探討如何通過一個個小小的醬料玻璃瓶強化“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概念:用李錦記醬料混搭燒烤醬,現場烤制味道層次豐富的食物;用果皮制作酵素清潔液,并用營地用完的醬料玻璃瓶作為容器,畫上色彩豐富的圖案;用醬料瓶+李錦記新品冷泡汁制作戶外簡易涼菜——通過輕量化的實踐,將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概念觸達到年輕人群體中。
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定位年輕人,深受年輕人和親子家庭喜歡
不僅如此,李錦記通過年輕人喜歡的社交媒體持續曝光,結合“#可持續李想計劃”等話題,增強公眾討論度,提升品牌的粘性。今年的6月5日世界環境日,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又聯合不棄升級再造中心,點亮年輕人喜歡的成都網紅地標“天府大屋檐”,發起公益倡議,推動廚房場景下的可持續應用。
世界環境日,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點亮成都天府大屋檐
跨界合作 長期品牌價值提升
與此同時,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在ESG影響上,也十分注重與品牌的跨界合作,從而構建ESG生態營銷網絡。
今年3月25日,李錦記與成都非遺連鎖餐廳品牌“孔干飯”進行合作,一起打造了可持續“李”想計劃中的首個“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林煊是在“孔干飯”工作的李錦記希望廚師,他通過自己過往參加可持續“李”想計劃的經驗,傳授給現在廚房的同事,在廚房形成可持續的氛圍:用完的醬料玻璃瓶回收、嚴格清洗消毒后用于手工制作。如今,孔干飯成都東郊記憶店的大廳專門有一面墻,上面醒目地呈現著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的品牌合作成果:從廚房回收后改造的香薰蠟燭、畫有四川話科普的節能燈結合了孔干飯的四川話文化,就連平時會扔掉的爛菜葉、果皮也被收集起來做成了環保酵素,用于日常清潔。
李錦記與“孔干飯”聯合打造的可持續“李”想計劃中首個有意思有溫度的廚房樣本
另一方面,該計劃并非短期公益項目,而是融入李錦記長期發展戰略,如推出品牌摯友,聯合經銷商、餐飲企業共建可持續生態,形成商業與社會價值的雙贏,在踐行ESG營銷的同時深度融入了李錦記企業價值觀。
李錦記中國企業事務總監賴潔珊女士介紹,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通過“創意再生+文化賦能+跨界合作”的整合營銷策略,在提升品牌美譽度的同時,推動了行業ESG實踐標準,致力于成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成功結合的典范。“這次能夠獲得ESG營銷優秀案例,是對李錦記的肯定,也為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未來擴大公益品牌化指明了方向。”未來,希望隨著更多品牌摯友的加入,李錦記可持續“李”想計劃能夠望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成為可持續營銷的標桿案例。